我看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
一、序言
暑假教哲課選唸的課外書,前陣子再重翻過一次,
畢恆達寫的「空間就是權力」替我的生活空間帶來新面貌。
以前看課外書,總是挑自己習慣的口味,知識觸角鮮少延伸到不熟悉的領域。
但其實,畢恆達一書用了細膩的觀察之眼,體驗解讀空間、開啟與周遭環境對話的管道,
只要我們願意,形塑空間的可能性操之在己。
我自己非常喜歡透過攝影方式紀錄生活,
看過了他的書之後才發現,原來我忽略了某些元素。
一張張記錄下來的照片承載的不僅僅是對回憶的依附感、
事態景物變遷、空間與背後權力的交織形式,
還有那些身處邊陲地帶人們的喘息吶喊聲,到底弱勢人群如何跟環境空間互動、生存的,亦值得關注。
二、我看體驗空間
我容易安於所處的空間,認為不變的安定就是一切的美好,
可是原來,我大概也失去創造空間的樂趣以及改造真正適合自己的活動場合。
雖然如此,我喜歡像作者說的留心身邊細微一景一物,
有時看來呆板的建築物、公車上被寫的五花八門的椅墊、
運匠在自己執班公車上的裝飾美學、葉叢間爬動的小動物等等,無一不饒富生氣哩!
每天來往的場所不是家,要不就是學校了。
我發現學校某些角落正一點一滴的改變樣貌中,似乎已營造出社區大學的感覺,
歡迎來自四面八方的訪客享用共同空間,很多長輩或攜家帶眷或三五好友,
群聚在樹屋或翠綠草皮附近活動筋骨跟拍照。
接著作者提出人與物的深情對話,除了物品的實質功能,
隨著時空流轉,對不同人而言,物品不再給人物化的感受,
也許我們早將這些物品融入心境世界中,給予深層意義,在成長不斷蛻變過程中,
可以是心靈依歸,也可以是自我象徵的浮現,
端看我們如何詮釋物品、心理狀態投射與個人境遇的三角關係了。
我有個表弟因職業軍人關係,長年在外島服役,
雖然有固定放假時間,但因隔了外海,總覺得回家時間有限。
有天舅媽說在他房間清出一條破舊不堪的小毯子,準備扔到垃圾桶,
被表弟及時發現搶了回來,說那是他感到「溫暖」的來源,
我聽了不禁莞爾,難以想像悍衛國家軍人形象也有如此念舊的感性舉動。
另一個例子是,前陣子媽媽將我跟姐姐小時候穿戴過的小圍兜兜、學生帽小心翼翼的折進衣櫃裡。
當時問她為什麼不丟了算,她像是看著寶貝似的回答著因為那是妳跟姐姐的成長痕跡,
東西小小的很可愛捨不得丟,好好保存以後可以留給兒女穿。
我才明白,事隔多年,這些曾經陪伴過的物品著實扮演重要角色。
三、我看解讀空間
自己還蠻喜歡的其中一篇章節是「如果學校是兒童樂園」。
作者以圖片說明有些小學校園打破傳統、正規正矩的點線面設計,
為天真活潑的學童們量身打造以快樂學習理念為主的學習樂園。
菁桐國小廣面集結相關人員規劃校園環境,盡情的在那片寬廣學習地突顯學校特色,
一磚一瓦皆蘊藏設計學問及集體創作的巧思,
再加上與大自然結合,使學童們比都市孩童更有機會親身體驗課本外的動態事物。
我覺得這樣的「辦學」理念很貼心,能在多元的學習環境下成長、吸取新知的學童好幸福,
他們對於「環境歸屬認同感」便不言而喻了。
另外,好久好久前,卸任的阿扁總統因為興起一波波正名運動,因而把此議題炒得沸沸揚揚。
有些人戲謔地說,連中華郵政都改成台灣郵政了,言下之意是不是中正大學也得正名為「台灣大學」。
至今,不少學校仍延續帶有政治意識色彩的校名。
試想,全台灣除了數不清的通俗路名-中正路,還有多少中小學乃至於大學以此命名呢?
雖然我覺得諸如蔣公銅像、四維八德等校訓有其珍貴歷史脈絡,但維持陳舊思維好像沉重了學習步調。
在舊校區上課的教室裡前有國父遺像後有蔣公遺像,
也讓我感覺這樣的學習空間有些許與現代的新校區教室脫節了,
課桌椅雖然都換新了,但隱含的舊式規範仍飄散在環境佈置裡。
綜觀街頭塗鴉、工地外架設的鐵片、廢棄的牆壁、
大眾交通工具、西子灣周遭冰店牆上,都可以看到多樣化的塗鴉字眼。
我以前覺得除了街頭噴漆藝術塗鴉,其他任意在公共空間塗鴉是破壞美觀、且讓人厭惡的自私舉動。
不過轉念想想,除了特定無聊人做無聊事,這種以天地為畫布或留言板的行為,
不失為傳達意念、宣洩心中喜怒哀樂而又可隱姓埋名的溝通管道。
我一個禮拜內有多次機會搭公車往返學校家裡,
真如作者所言,廣大國高中生族群喜歡在公車內任何可能角落塗鴉,留下青澀宣言。
有些話留得直接露骨,不知道是以開玩笑口吻或是什麼樣的惡搞心態寫著:
「援X一晚XXX錢 來電XXXXX…」,
我發現過幾天後坐到同樣公車同位子,陌生人還會給予評價不等的回應,成了大眾留言板。
總之,平凡無奇的市井小民,發聲頻道透過自由空間,無所不在傳遞內心世界的想法。
四、我看災難空間
作者下了一個很猛的副標題:「看我活得久,還是地沉得快」引發我小小震撼。
乍聽之下,覺得居民有種不得不屈就現實環境,但卻苦無出路的無奈感,。
便以生命做為賭注籌碼,跟隨時可能下沉而帶來危險的家園奮力一搏,能待一天是一天。
主因在於社會位置權力懸殊,最大維生工具來自家園的產業,但是因為農耕及養殖業的相互抗衡,
地層下陷的問題日益惡化,加上政府也沒能大刀闊斧的提出配套措施,有時還駝鳥心態的互踢皮球,
日復一日,原來家園的風貌已破壞殆盡,留下只是底層居民的嘆息聲。
此外,滿目瘡痍的林肯大郡是個血淋淋的例子。
雖然無法為受災戶做什麼,所能給的也是基本的人道關懷,跟呼籲政府勿漠視協助災後重建必要性。
但家園被毀的原因除了不肖業者昧著良心隱瞞實情,
是不是也反應出大自然反撲,一遇天災便顯得不堪一擊?
他們需要長時間撫平縫合內心那道裂痕,並期待災後社會正義的伸張,而不是錦上添花的看戲心態。
我相信他們真正希望的不是「逐水草而居」,每個人都引頸期盼,
能再次從家的感覺找回安定及恢復原來生活步調。
只可惜,到底政府跟居民最後如何透過家園再造,
還是選擇另覓住所,命運如何從中轉化我就不得而知了。
五、結語
不管如何,人具有與空間互動的本能,有著多樣化的空間體驗。
從孩提時代在清澈見底溪邊享受抓魚樂趣,
色彩線條簡單的田野風光,恣意的騎著單車追逐鄰家雞舍落單的雞隻,
到時代環境變遷的今日台灣,科學園區、工廠、煙囪、現代化建築林立,
小時候天然的遊樂園轉眼間變成引進許多硬體設施的六福村等等,原來心中那幅景象已悄然變色。
但如何提升運用空間的自覺性,以及落實為弱勢族群形塑善意空間的美意,
有賴於社會大眾凝聚共識,為自己也為整個社會發展,努力繪製生命藍圖裡想要依附的理想空間。
- Apr 25 Sat 2009 21:38
我看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