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因為文學與人生這堂課 , 我罕見的看完這本書
其實 .... Albom 有很多想法很不錯 !
雖然我沒覺得情節感動 :P 。
中國人忌談生死。
小時候睜著天真大眼問媽媽:
「媽咪,為什麼奶奶躺在那一動也不動?
要是我有天也像奶奶那樣,會不會很可怕?」
媽媽總習慣揉著我們的頭回答說:
「呸呸,你還小,不能亂講話喔!」
直到長大後,因緣際會下在學校修了生死學的課,
寫過遺書,到過殯儀館參觀,
才逐漸意識到死亡這件事,了解死亡真相,
--- 進而接受身邊至愛離開的事實。---
以佛家生死學觀點來看,生死學乃生命平等、尊重生命(護生)、
從生到死的永世教育、終極關懷。
之前看過作者Mitch Albom 的暢銷書-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大受感動。
幾年後,他又寫了關於生死的書-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但不同前本的是,他進一步探討生命並沒我們想像中乏味孤獨,
「假如你認為人生是一趟孤獨的旅行,
讀過這本書你會重新思索你與別人的關係」。
因此激發我們選讀的好奇心,及試著體會生命交錯的精彩。
此作者有獨特寫書手法。
他以結局為開端,讓讀者預知故事主角艾迪的遭遇。
就他以為,故事的開始就是結局:艾迪在光天化日下死去。
一個故事從結局開始說起,可能有些奇怪;
不過,所有的結局也都是開始。只是在發生的當下我們不曉得。
接下來所有的情節發展,作者以想像作為一種顏色,
描繪出艾迪身處的天堂,
每一回天堂情景也因艾迪的回憶跟故事有所不同。
到底艾迪在天堂遇見了誰?為什麼會遇見那些人,包括陌生人?
答案揭曉前作者總會賣個關子。
然後又回到艾迪的生日-這部份是唯一照著艾迪年齡而寫的。
作者不時以打破時間順序的倒序法,告訴我們艾迪先在天堂遇見了誰,
再詳述艾迪跟那些人所發生的回憶,不同影像在讀者腦海中替換著,
....... 有悲有喜。
此外,這本書可貴之處在於它傳達了不同的功課:犧牲、愛及寬恕,
皆是人生所會遇到的課題。
如果我們只剩幾天、幾個月可活,會做些什麼呢?
我們是否在不精彩的生命裡,
察覺到犧牲、愛跟寬恕所能帶來的人與人之間的「化學反應」?
正因為我們都擁有影響別人的能力,亦可能成為別人故事一部份的主(配)角,
肯定自己的存在才是真正活過,不枉此行了。
其實 .... Albom 有很多想法很不錯 !
雖然我沒覺得情節感動 :P 。
中國人忌談生死。
小時候睜著天真大眼問媽媽:
「媽咪,為什麼奶奶躺在那一動也不動?
要是我有天也像奶奶那樣,會不會很可怕?」
媽媽總習慣揉著我們的頭回答說:
「呸呸,你還小,不能亂講話喔!」
直到長大後,因緣際會下在學校修了生死學的課,
寫過遺書,到過殯儀館參觀,
才逐漸意識到死亡這件事,了解死亡真相,
--- 進而接受身邊至愛離開的事實。---
以佛家生死學觀點來看,生死學乃生命平等、尊重生命(護生)、
從生到死的永世教育、終極關懷。
之前看過作者Mitch Albom 的暢銷書-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大受感動。
幾年後,他又寫了關於生死的書-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但不同前本的是,他進一步探討生命並沒我們想像中乏味孤獨,
「假如你認為人生是一趟孤獨的旅行,
讀過這本書你會重新思索你與別人的關係」。
因此激發我們選讀的好奇心,及試著體會生命交錯的精彩。
此作者有獨特寫書手法。
他以結局為開端,讓讀者預知故事主角艾迪的遭遇。
就他以為,故事的開始就是結局:艾迪在光天化日下死去。
一個故事從結局開始說起,可能有些奇怪;
不過,所有的結局也都是開始。只是在發生的當下我們不曉得。
接下來所有的情節發展,作者以想像作為一種顏色,
描繪出艾迪身處的天堂,
每一回天堂情景也因艾迪的回憶跟故事有所不同。
到底艾迪在天堂遇見了誰?為什麼會遇見那些人,包括陌生人?
答案揭曉前作者總會賣個關子。
然後又回到艾迪的生日-這部份是唯一照著艾迪年齡而寫的。
作者不時以打破時間順序的倒序法,告訴我們艾迪先在天堂遇見了誰,
再詳述艾迪跟那些人所發生的回憶,不同影像在讀者腦海中替換著,
....... 有悲有喜。
此外,這本書可貴之處在於它傳達了不同的功課:犧牲、愛及寬恕,
皆是人生所會遇到的課題。
如果我們只剩幾天、幾個月可活,會做些什麼呢?
我們是否在不精彩的生命裡,
察覺到犧牲、愛跟寬恕所能帶來的人與人之間的「化學反應」?
正因為我們都擁有影響別人的能力,亦可能成為別人故事一部份的主(配)角,
肯定自己的存在才是真正活過,不枉此行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